当前位置:首页 >> 铸件

吴敬琏再不变革就老了滚筒生产线

2022-07-07 19:36:52  泽航五金网

吴敬琏:再不变革就老了

吴敬琏:再不变革就老了2013-11-08 11:35:48 分享到: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陈伟鸿

坐在他的侧面,我能看到这位老者苍苍白发稀疏了不少,身上的西服也越发显得肥大,他一直都是中国经济改革之路上的领军旗手,然而这条路却走了如此之久,古稀之年的他,让我明显地感到了苍老的味道。我们坐在节目现场,一同听着他最爱的莫扎特交响乐,一时间百味杂陈。

陈伟鸿在2012年11月的央视《对话》栏目对话经济学家吴敬琏  2004年的民营企业之路喜忧参半,国家拉开了又一轮严厉的宏观调控。相对市场的自由调节,政府的干预力量明显加强。持续十多年的国退民进趋势逐渐式微,演变成了新一轮的国进民退。

这一年,被誉为“中国经济界的良心”的吴敬琏获得首届中国经济学奖杰出贡献奖。同一年的两会上,这位中国经济学界的泰斗级人物表示,中国变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

深水区的经济领域,需要的是更有深度的领航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著作等身,曾获得过克拉克奖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经济思想影响了克林顿政府和世界银行[微博]的经济政策。他还曾担任过美国克林顿政府五年的经济顾问,其中有三年是顾问委员会的主席。接下来的四年里他又担任了世界银行的资深行长和首席经济学家。

2004年,当这位在各个领域游刃有余的经济学家来到深水区的中国,我曾经问他:学者、幕僚和官员您都做过,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哪一种人的力量最大?

斯蒂格利茨把三种力量耍太极一般融到了一起,告诉我他一直尝试扮演一个建议者,把自己的观念、想法和科研成果用于缩小经济科学与经济政治之间的差距。尽管在学术的平台上能够畅所欲言,提出批评意见,可是一涉及政府,这位堂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会受到限制,不得不保持沉默。

在中国,吴敬琏的身份与斯蒂格利茨很相似。他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同时也担任着具有官方色彩的社会职务,例如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经济体制改革方案研讨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等等。

《华尔街日报》曾经评论:中国如果有一位经济学家的话值得倾听,那他就是吴敬琏。与斯蒂格利茨不同的是,这位中国经济学家更像一座桥梁,“嘴对着领袖的耳朵,脚站在百姓的中间”。

进入21世纪,这位老骥伏枥的经济学家依然站在时代的前端,他告诉我自己最为关注两个命题:一是如何建立公正、法治的现代社会;另一个是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抉择。

60岁前,他信奉经济体制救国,却发现唯有建立民主法治的社会体制才可能完成现代化的目标。70岁,他是一名积极的法治治国倡导者。“法制”和“法治”这两个词尽管读音相同,但在吴敬琏眼中两者的意义却大相径庭。

他曾亲自打电话给报社、电视台纠正他们混淆“法制”和“法治”这两个词的字幕错误。有法律并不等于实现法治,所谓法治是一种完善的治理制度安排,没有这种法治作为支撑,市场经济就会陷入混乱之中。

2012年,十八大的召开让“改革”议题又一次成为热点,有人统计过,全部的报告文字中一共86次提到“改革”,两次提到“全面改革”,五次提到“深化改革”,强调的力度可见一斑。已过80岁高龄的吴敬琏仍然走在改革的路上,他对我说,重要的不是提了多少次“改革”,而是到底要改什么,要往哪改?

吴敬琏20世纪末曾经写过一本书,《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我问他,十几年光阴逝去,这个大关现在过去了没有?“这个大关并没有过去,还在过大关。”他说得很中肯。

那本书里的大关,就是政府部门和国有经济。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已经做出规定,政府职能和国有经济的地位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加以限定。可是这个关,中国并没有过去。从出书到现在,问题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

“身为经济学家,内心是否依然焦虑?”老先生的回答很是从容:“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明确了我们要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要更大程度、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强化政府、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的管控,还是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它肯定是后一个方向。”

若将制度的变迁与经济发展的轨迹做出对应,按照吴敬琏的观点,显然是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发展。20世纪末期,政府已经宣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框架,但一路行来,才发现大的框架之下,依然存在诸多旧体制的遗产以及随之引发的各种漏洞。

吴敬琏告诉我,2003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一项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的体制性障碍与完善方案被一一列出,然而十年过去,这一决定却几乎完全没有执行。

改革进程缓慢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这位有着半官员性质的学者坦言道:“对于官员而言,这是一个权衡的问题,推进改革,就会丧失一些权力和它附带的利益。”这也是为何他经常以“敢言”著称,站在政府的对面,直接提出意见。

“为什么一定要说这些尖锐的话呢?”面前的这位老人看起来如此亲和豁达。

“尖锐批评政府源于责任使命,这是我们做研究工作的人的责任。”吴敬琏依然一派文人风骨。

“那你不怕得罪人?”

“没有办法的事情,那是我们的责任,其实我这个勇气是很差的。”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最初这份勇气,会不会发现自己也有操之过急的时候?”我知道改革的进程,远比他希望的要缓慢。

“最近几年,我觉得还是我们经济学家的声音不够大,不是操之过急。”他希望从自身做起。

“其实经济学家的声音也是各种各样交织在一起的。但我们经常觉得你的声音比较清晰,也让人猜想你是否会因此而比较孤独?”

“这个没什么,百家争鸣嘛。”他再次豁达地笑了。

坐在他的侧面,我能看到这位老者苍苍白发稀疏了不少,身上的西服也越发显得肥大,他一直都是中国经济改革之路上的领军旗手,然而这条路却走了如此之久,古稀之年的他,让我明显地感到了苍老的味道。我们坐在节目现场,一同听着他最爱的莫扎特交响乐,一时间百味杂陈。

“我只是因为生活之中的纷争太多。莫扎特音乐中所体现的那种人性的优美,能够使我平静,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是可以变得美好的,只要我们大家努力。”他和温家宝总理一样,低头做事的同时,也没有忘记仰望星空。

一天,我步行经过报刊亭,在一家期刊的封面上,看到了一个似乎更加孤独和瘦削的吴敬琏。他的照片下方,一行标题颜色醒目:再不变革就老了。

这位已经83岁的老者依然在为市场而呼吁:“为什么中国人就命中注定了走不出死胡同呢?我认为改革存在两种可能性,我愿意朝着一个好的可能性努力。”

“浅处的石头摸遍了,中国已进入深水区。”2013年1月,吴敬琏的新作《重启改革进程》公开出版。

改革,依旧在路上。摸下去!

(本文摘自陈伟鸿第一部个人自传《惊鸿一瞥》由北京凤凰联动公司推出)

上一篇:中国改革的关键是摆平利益集团下一篇:中国只有“促改革”替代“稳增长”一条路

弹簧扭转力矩测试机厂家

型煤压力试验机手动式

卧式拉力试验机厂家

相关资讯
友情链接